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

花蓮林管處2017年深耕「濕地保育」嶄新策略 米耙流濕地生態裝置藝術與整合推廣活動

花蓮林管處2017年深耕「濕地保育」嶄新策略
米耙流濕地生態裝置藝術與整合推廣活動

記者陳奕嶙/報導
  花蓮林區管理處以「濕地保育」計畫,來作為呼應「里山倡議」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願景目標,目前具體實施方法,係採社區營造、陪伴方式來推行「友善耕作」,並依花蓮地理環境特質,區分為「里山」山區、「里地」縱谷平原地區、「里海」海岸線地區,期能以「點」的示範帶動,串聯起「線」的縱、橫合作網絡,來產生影響力,促進「全面」永續發展。
  2016年除延續深耕豐濱鄉海岸濕地復育營造績效(里海),為能持續拓展影響力,雖在有限的補助資源運用下,仍另再增選了瑞穗鄉富興農場、鳳林鎮鳥居農場(里地)、富里鄉豐南社區、卓溪鄉中正等社區、部落進行輔導,示範營造面積由除已擴增至21.1公頃外,港口部落、靜浦社區、富興農場、豐南社區,已分別取得「綠保標章」認證,各項成果效益得以逐一亮麗呈現。

拓展示範營造點
     處長吳坤銘表示,花蓮林區管理處2017年在拓展示範營造點的規劃上,除延續對2016年受補助單位進行補助輔導,亦將再徵選豐濱鄉復興部落、鳳林鎮中興部落、以及卓溪鄉清水部落,總示範營造面積預計可達到30公頃以上。而在延續發展計畫的制定上,已與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等合作成立『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「森-川-里-海」生態農業倡議』跨單位輔導平台:產官學共17個單位,發展出「花蓮里山」論述,建立起花蓮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,作為整體發展依循準則。並以輔導社區、部落組織凝聚居民發展共識,將列為年度重點工作。

結合部落、文化 友善耕作發展環境教育
  並將以生活、生產、生態面向--「三生一體」做為營造準則,在「經濟面效益」上,將以輔導社區、部落結合環境資源、特色文化,發展生態體驗與環境教育活動,並運在地素材發展出多元化的創意產品,來帶動整體產業共同發展。「社會面效益」的產生,將透過本計畫來提升參與者的知識、行動技能,並藉由各政府部門、學術專業單位、社區、部落組織、參與個人、相關業者等,建立協力合作機制,整合社會資源,拓展社會影響力,凝聚發展共識、促進在地文化認同與傳承文化深耕發展,創造及開發在地多元性的就業機會,來降低社會議題的產生。另在「環境面效益」上,本計畫運用里山概念的農業生產(友善耕作),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,除可提供動植物多樣化的棲地外﹔對於社區地景、地貌、環境資源、文化景觀的維護、保存,以及改善提升居住環境安全與品質,緩衝全球變遷帶來的災難,均能間、直接的產生影響效益。

透過藝術找回部落傳統文化
  多年來花蓮林管處也與原住民部落建立良好夥伴關係,並積極與部落共同開創嶄新的合作模式,例如 2011年的「水梯田溼地生態環境裝置藝術展與音樂季」、2012的「米粑流溼地裝置藝術季」,打造石梯坪水梯田成為東海岸的嶄新文化地景,溼地裝置藝術營結束後,部落自主發起的藝術pakongko、823藝術村等駐村創作,延續著人、文化與自然的關係。2017年新年度的「米耙流濕地生態裝置藝術與整合推廣活動」,期望以水田作為舞台,藝術作為橋樑,連繫人與自然之外,並結合環境保護觀念、人本哲學思考及美學表現,透過藝術找回部落的傳統文化,以及人對土地的認同,對家的認同,重建部落里山、里海精神生活的樣貌,建立「大地美學」、「三生型態」、「生態旅遊」三者的範疇之交集關係。讓藝術季不再是短期的祭典式盛會,而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,落實生活美學與藝術村的生活方式,讓務農成為藝術創作的方式,讓藝術成為言說的實際表現及另一種里山精神的呈現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